Mea.ningful  .Me

而生命

points

货币,可称钱财

2013-11-29 16:44:34

嗜财如命/求知若渴这两个词中 我总感觉“嗜钱如命”偏贬义而“求知若渴”比较偏褒义。

把“金钱“和”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词语放在一起搜索,会得到很多把二者进行对比的论调,而其要表达的内容我想不用说也早已深植于我们传统观念中。

如果说两个人因为抢钱争得不可开交,人们可能认为“真没出息,就是那么点钱么,嗜财如命”;

如果两个人因为抢书争得不可开交,人们大概会说,“孩子学习的好榜样,求知若渴”,不太可能听到“不就是那点知识内容么,看这求知若渴的样子,尽显人们心中欲望的贪婪。”。

我一直以来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价值,看重钱财有些庸俗,精神品质才重要。

但是今天我突然发现一件事情,就是在书店用钱可以换到书。而且如果不给钱他们还不让拿。

劳动分工专业化可以提高生产率是经济学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理论。劳动分工使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技能和效率、形成规模经济,同时这也使得人们必须群居藉由与别人交换才能获取生活必需品进而生存下去:一个屠夫因为专注于杀牛,所以他必须用生产的肉来换取农民种出来的粮食,并与医生交换来保证自己的疾病得到医治。

劳动分工直接导致了交换的产生,而直接的物物交换需要双方恰好满足苛刻的双向供求关系要求才能发生交换,这导致了交换中间物的产生,通过中间物进行的间接交换大大增加了发生交易的机会。在现在充当其角色的通常是法定货币。 这样来看这都是劳动专业化必然产生的结果。

但是屠夫是有追求的,他吃了自己宰的肉和与农民换来的菜之后,觉得自己应该提升一下生活品质以及个人素养,同时还想到了年迈的父母。

知识最常见的载体就是书籍,这也可能是效率最高的途径,或者是通过一些其他经历获得(旅游、出行,或者从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生活中的些许波澜中获得),这是在直接或者间接的交换知识;而个人素质,和之前日志里所表达的一样,我认为也是需要经过不断地经历种种经历,不断的通过客观发生增加自己的认知而实现的。我不知道这点到底对不对,但是我觉得不是每天坐在家里冥想个人修养就自己提高了的。旅游,与其他人的社交活动,每天接触到的新闻、故事等信息流,是在间接交换我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或者降低)(因特网什么什么也不是免费的,只不过我们交换信息时所出的交换物是由我们对某些东西的潜在生产力提供的);尽孝心,我需要去和别人交换来换取给父母做体检的机会,这又牵扯到了健康和孝心 。

人们争论钱财很庸俗,很欲壑难填,但是如果人们争论的是知识,孝心和个人修养呢?

钱财是交换媒介/手段,知识、修养,或物质生活是目的。

在这个劳动专业化并法定以金钱做为交换媒介的社会,人们通过自己的比较优势来赚取中间物,再由中间物获取想要的目标物品。这两个步骤是必然发生的,而人们却不断的在拿一些所谓“高尚”的第二步,去抨击必经的第一步;认为必经的第一步必然是为了做出所谓”庸俗“的第二步。

几千年前的古书中有写:要知道,貪愛金錢是萬惡之根;有些人戀慕金錢,就被迷惑而離開了信仰,用很多苦痛把自己刺透了。

可见对金钱的仇恨由来已久。这就好比说:万恶的柏油路啊,有多少人通过你走到了别人面前而去杀了人!而眼前的这个人竟然爱好散步。

我向往知识,向往崇高的思想境界,有一个想让父母身心健康的心愿,我为钱所困,嗜财如命。

对不起说错了,我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为知识、崇高的品格和父母的健康而丢掉性命的人, 我需要为之而努力。

这里没有讨论钱是否是这些的充分或者必要条件,只是说是达成目的这些一种手段并且是通用/常用的手段。

但是也仅仅是手段,何如花钱就透露出相关的价值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