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偏见3 - 那些生活中的形式主义者
2017-05-21 15:27:00-
形式与内容
使用“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通常所使用的表现形式”来表现的内容,不一定就具有指导意义。
-
关于仪式感
有情趣等,会对一些事物和行为有自己的理解,理解一些看上去“不必要”的事物其中的意义和自己所享受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才会乐此不疲的去做一些事情而不觉得无聊和厌烦。仪式感仅仅是有情趣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之一,仪式感仅仅是之一,不是全部,更不是让有情趣之人之所以有情趣的原因,仪式感是有情趣的表现结果。人们因为有趣而有时想去践行一种仪式感,而不是因为有仪式感所以变得有情趣。就像你打不好乒乓球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得过乒乓球比赛冠军一样,没有仪式感是因为你没趣,不过你没趣不是因为你没有仪式感。“对生活充满情趣”背后的原因并不是有仪式感,而是践行自己对生活与乐趣的理解。
-
关于去形式化
就和羽毛球一样,本来没有所谓的“标准动作”,但是人们会从大家平时比赛中提炼出一种动作的最佳实践,去形成标准动作。做其他事情时候,一般人也会表现出来一种趋于相同的形式。
- 形式化的含义,就是只着眼于事物的形式,忽略了事物本身的意义;
- 去形式化的含义,是不去理会“一般人们在致力于服务这件事时通常所具有的表现”,用不同于一般形式、自己的方式去服务于某件事情的核心意义。
去形式化的一些情况:
- 比如有些人,不拘泥于每天按时上班的外在形式,最后也能像其他人一样把工作做足做好;
- 比如有些恋人,每天就和两个不认识的人似的,但其实双方有各自对对方的期待和依赖,很多人称其为更为成熟的关系:“不像小学生一样天天腻在一起,交流没有发生在表面,而是发生在一些其他(可能更深入的)层次”。
再后来开始出现一些情况:
- 不好好上班不代表我不做事啊,于是每天懒散的明目张胆理直气壮。但最后一事无成;
- 爱情这东西,不要纠结于形式,不做这些不是因为不经营不用心,咱们都是成熟的人了,要着眼于深层次的交流。不过其对自己所谓的“深层次交流”毫无概念。
这种情况是对去形式化后的东西再形式化。去形式化的结果是:对外在形式不要在乎,对核心意义要专注;再对其形式化的结果就是:对外在形式不要在乎。
形式化去形式化后的东西,给了无责任感的人的不负责任行为提供了强大的说辞,更可怕的是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