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意义
2019-05-18 11:22:01从史前西欧洞穴深处的红色野牛到20世纪初在纽约被拒绝展览的小便池,艺术的时空范围贯穿了从史前到当代、从尼安德特人到智人,范畴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文明史。
不论是一段充满宗教隐喻的文字表达,还是一幅描述皇帝穿过阿尔卑斯山的画作,背后无不指向某种表述,“艺术是表达形式”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但是就像现代主义出现后“艺术是复现现实”的说法被推翻一样,“艺术是表达方式”的说法在当下同样受到质疑,像贡布里希在经典的《艺术的故事》中写道的:“现在说‘艺术是表达方式’或者‘艺术是构成’,大概和过去说‘艺术是模仿自然’同样不真实”。艺术在当下当然有更多的能力和目的,但是很多情况下表达仍然是它实现众多目的的基础和手段。
自古以来不断有哲学家在关于艺术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但是现在要想尝试定义什么是艺术还是有点困难,特别是经过现当代艺术的洗礼之后。学术界好像也没有针对艺术本体的确切定义,朱青生教授在公开课《艺术史》的导言里尝试用归纳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这里先按下不论,后文会有少许相关内容。
讨论艺术一种常用的维度是形式和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亚里士多德对于事物普遍分析的方法“形质论”:内容是实体,是事物本身;形式是内容的表现。但是讨论艺术,离不开艺术和人之间的关系,其问题不仅关于艺术本身,必然、也必须要关乎到艺术对于观者的影响。同时艺术史上也出现了诸如抽象表现主义、先锋派影片等毫无内容,意义纯粹在于形式的艺术作品,因此我这里把“内容”的维度扩展成了“意义”,内容和意义的关系会在下文讨论。
形式
编剧让·阿努伊说: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而艺术的目标,正是给生活某种形式。
形式包括了作品外在一切可以被感官接收的方面,常见的艺术形式可能包括电影、绘画、音乐、文字、行为等(艺术、八大艺术)。绘画和雕塑是这个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形式,像一些山洞里的壁画、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等,在旧石器时代伊始,那个人类开始展露异于其他物种的惊人能动性的时代,这两种艺术形式就已经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留下了痕迹。很多时候“艺术”这个词在狭义上指代的就是这两种艺术形式,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艺术、文学等方面”诸如此类把其他艺术种类排除在“艺术”之外的表述。在经过史前漫长的演变发展之后文字和城市出现了,这两者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建立的标志。各种早期文明的早期文字几乎都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则是一种通过绘画手段的极简表达,撇开文字的意义不讲,这种书画同源的情况让文字本身就是艺术的产物之一;而建筑则是城市的必要设施与体现,当看到苏美尔、埃及等古老明文在属于他们的时代里建造的神庙和墓葬时,我们可能会觉得人类工程技术的飞跃程度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相同种类艺术形式同时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风格:鳞次栉比的哥特、充满冲突的巴洛克、繁复华丽的洛可可、斑驳陆离的印象主义。表现风格的不同可能受工艺、作品目的性、艺术理念等方面影响。有些是当时客观情况造成的,比如在杨凡艾克的油画尝试出现之前,西方蛋彩画柔和低饱和度是主流风格;在透视法被发现和广为流传之前,中世纪教科书式的二维扁平风格在教堂中盛行,当然也和它主要为了明了地传播圣经故事的目的有关。影响风格更多的是主观因素,洛可可风格的盛行主要在于蓬巴杜夫人引导的当时社会审美情趣;而印象派特点的形成则在于想要记录的内容与以往的传统不同。另外从进入现代后“主义”这个词在各种艺术流派名称中的使用,我们更可以看出其中的主观性。
这里关于透视法有一点,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透视法由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发现,西方绘画之父乔托[约1267-1337]首先应用于绘画当中。但其实在布鲁内莱斯基之前,就有很明确遵守透视法的情况存在了。所以很多时候广为流传的结论,是为了便于理解与传播而对复杂情况进行了相应的简化,同时课余的文章和信息几乎都会频繁出现不够严谨甚至失实的情况,就比如这篇文章,一定要小心点。
再往下一层是艺术的主题。“主题”这个词实际上有一定歧义,它既可以指作品所描述内容的主题,也可以指作品想要表达或探讨的主题,这两者可能相同却也可能不同,特别是在像普桑《阿卡迪亚的牧羊人》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中。主题创造变换的成本相对于艺术形式和表现风格来说要低得多,可能受到社会思潮、政治结构、市场供求关系等影响。文明的走向必然会影响艺术的走向,人类在经历了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等一系列思潮后,米兰朵拉在《论人的尊严》中埋下的种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一路茁壮成长,直到今天霍布斯口中的利维坦已经从神权、政权之后慢慢转向人权,而个人主义则在当今的生活中特别是互联网上开始四处弥漫。与这个路程相对应的,西方绘画史也经历了从黑暗时代的《受胎告知》、到王室生活一瞥的《宫娥》、再到浪漫时代《云海上的旅人》,再到现当代艺术走向了更加私密和个体化的表达。关于个人主义弥漫的问题下文会继续讨论。
再往下一层是艺术的工艺层面,比如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的技巧、场面的调度等。艺术再创作的意义也通常体现在这里,比如交响曲的指挥、演奏,画作的临摹等。当然在当代,工艺可能还包括车间里的工业技术,比如一些大型装置作品或者公共艺术。安迪沃霍尔则让工业化的标准生产不完全意味着制作工艺本身不再具有特别意义。在当代,传统美术分别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坏消息是当代艺术的方向不再拘泥于美术工艺和技术,而继续在作品的目的上向上攀爬,像陈丹青说的:“搞艺术的工具不重要,工具只是在变化,总是在变化。重要的是你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怎么说”;好消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继艺术、建筑、设计等传统领域,美术开始侵染到广告、妆容容貌、甚至是小区规划等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每个领域。和工业技术需要专业知识一样,传统艺术的技术细节很多时候也需要专业基础才可以进行感受和理解,作为非艺术专业者可能需要一些学习成本,比如作为一个周末艺术家不断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细节进行了解。从这个方面来讲,行为艺术和观念艺术就显得友善得多了。
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力和表达效率有所不同,理论上来看120分钟的电影每秒有60帧,每帧有更高的分辨率,并且其时间上的前后连续性更可以带来更为复杂的信息空间。一部电影的主题即便是女性主义,也可以顺便在开头的几十秒内展现一下年轻人的浮躁,而相对来说一副绘画所能表达的信息量则成指数下降。
意义
苏格拉底说,艺术家应该准确地观察“感情支配人体动态”的方式,从而表现出“心灵的活动”。
“意义”在词典中的定义为:(1)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2)价值;作用:革命的~|人生的~|这是一部富有教育~的影片。
而台湾哲学学者傅佩荣说,意义是“理解的可能性”。这个定义引入了“意义”的相对性,同一件事物对不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如果一件事物的价值不能被一个人所理解,那么这件事物对于他来看就是无意义的,比如一份用西班牙语写的试卷答案分别之于西班牙人和中国人,或者绿色帽子这个词语分别之于非洲人和中国人。
同样,对相同艺术语言能否理解、怎样理解都依赖于观者的背景;而艺术怎样表现也依赖于创作者的背景。要想表现或体会出“心灵的活动”,则“‘感情支配人体动态’的方式”需要是表现者和体会者间的一个大致共识,一般来自于生活经验。
因为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作品对于不同的创作者、不同的观者的意义可能不同。“内容”在一般语义里往往被理解成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缺少了艺术对于观者带来的可能的实际价值,所以这里把“内容”这个词扩展成了“意义”。
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是,高考语文的阅读问答题真是无中生有,非要让大家解释文中一些词语、细节描写的文字“用得好吗?如果好,好在哪里?”,大家经常说这些题目没有意义,“某个词营造了什么什么氛围”这些作用可能连作者都没想这么多。这种论调同样也会出现在各种影片、艺术作品的评论下面。我觉得,一段好的文字,你应该有所感受,有你自己的看法,这些可能恰好和作者的明确意图相同,也可能毫不相干,但这就是文字的价值,文字不是程序代码,写出来后读者的思路和感受就会按照作者既定的路线行驶。虽然阅读题答案不限标答,但是实际的评分标准的合理性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当然,有些人会利用相对主义的手法反驳说,“意义确实是相对每个人而言的,我就是对题目中几个文字毫无感受,这无所谓好坏”。对于这种说法的讨论超出了文字和艺术的范畴,这种逻辑可以践踏现有的一切人类共识,小到以审美自由去辩护丑,大到道德相对主义,这也是当代个人主义的一种极端体现。个人主义的弥漫是我觉得现在年轻一代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我小时候大家开始宗教式标榜“个性”时盲目的优越感,到当下无视传统、权威和共识,在自己“新时代里敢于对抗传统”的勇气中自我感动,却搁置真理和价值的讨论,视颠覆即为进步,颇有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群众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在《闻香识女人》中正好有一句“It’s a path made of principle, that leads to character”,充满原则 通往个性之路,性格是由因自己坚守的原则而组成的,而不是由对原则的无脑颠覆而体现。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个是人们经历了后现代的解构、虚无主义的侵染和认识论的困境,另外则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让人们狂妄的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不再有目的,却缺少坚守的信仰。
但是人在这个社会中,享受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和社会分工化协作带来的繁荣的同时,遵从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约束和礼仪等共识,是一个当代人活在这个社会里需要拥有的理解。而对于公认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字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语文学科期待的教育成果之一。很多批判某些事物无意义的情况,仅仅是当事人对于自己、生活和这个世界没有思考的一种延续。
不只是艺术作品,世界上每一件事或物存在在它所存在之处,都在向外传达着信息。当公路上有一辆车在跑的时候 —— 公路上当然会有车在跑 —— 但如果转过头去看一眼,总会无一例外的得到比“一辆车在公路上跑”更多的信息。但是人们会因为自己的各种背景潜意识地注意和忽略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生活中很多事物即便就在眼前,人们仍然视而不见不分配哪怕一点注意力,记忆中的相应部分仅仅是空白。
意义的理解依赖于共同知识。而艺术关于这个世界,艺术和世界都一直在那里,对于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依赖于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世界是一个太大、太丰富、太多细节的大舞台,小到个人的教养、品味、思想,大到人类文明的方向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而在这两者之间又可能会关于勇敢、博爱、悲伤、文化冲突、个人与整体、历史、劳动人民。对于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当然依赖于人们自身和这个世界的接触面,依赖于自己的成长、社会经历、精神生活、文化、生活背景。但是就像《肖申克救赎》中布鲁克出狱后在信中感叹的,“The world went and got itself in a big damn hurry”,也许是人们生活效率要求、大部分时间目的性太强所致,对于与自己当前或平时习惯关注点无关的领域,人们很多时候缺少最基本的观察、感受以及思考的习惯。写到这我想到了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描述早期人类思想时提到的一句:“直到今天,大多数的人还是借助于想象和激情生活,只有极少的人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思想”。
感受和思考是在很多情况是容易被忽略的,而恰恰这也是艺术可以提供弥补的:把平时生活和世界上的矛盾以某种强烈的、更加刺眼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更直接的,揭示并暴露这种对生活和对这个世界的默然。这听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像一个悖论:艺术可以引导人们去感受和思考,但是理解艺术却又需要感受和思考。不过实际上并不如此。
当翻出来一个初中时代家里买的老旧按摩仪,在近十年后偶然被翻出来的今天 被启动后仍然可以忠实的正常工作,而翻过来背面的贴纸上印着一个并不知名的厂商名字,你是否会对这个厂商的技术能力和责任感感到一丝敬意呢?可能市场机制并没有使他们被大众所记住,但是他们做事的态度却会在十年后轻轻触动的某个顾客几秒钟,就像听到《萨利机长》说着“我们要迫降哈德逊河”后飞机缓缓飞过帝国大厦时的淡然。我最近这段时间觉得责任感和专业修养着实是令人着迷的一种品质,它们有时候是一回事,有机会再细写一下。人性的美好和复杂让人们对它的感受熟悉又陌生,伴随却又转瞬即逝,而艺术可以让感受和思想得以寄托以某种形式,让我们在下过雨后的夜晚有《demons》的陪伴和诠释;在对爱情憧憬时,有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对视的瞬间来填补那些你没有写出来的描述美好的形容词。我们应该庆幸艺术在今天的蓬勃和盎然,而今天的你又多久没有为人性的伟大而落泪了?
有些艺术对观者有某种意义的能动性。人们的思维存在局限性,就像柏拉图洞穴比喻里束缚着手脚的铁链,你无法注意到那些没被注意到的东西,无法意识到你没有意识到的思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局限性,因此我们都生活在谬误之中。各种逻辑看似合乎情理的诡辩每天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玩弄定义、转移论点,可谓当代的辩士学派;还有各种程度的贴标签的认知方式,说来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和艺术的表达方式有一定关系;以及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能力开始让很大一部分人慢慢狂妄的坚持唯物质论,把宇宙中庞大的未知部分抛于脑后,却慢慢失去对自然和宇宙该有的敬畏。而艺术则总是可以带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或严肃的,或幽默的,或荒谬的。歌德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要想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艺术可以轻易带观者进入一个完全颠覆现有秩序的世界,小到日用品尺寸大到物理定律,打破习惯和成见重新审视任何事物。从生活经验中无论如何也很少有机会能得到的体验,最后却可以让你更清楚的看见现在这个世界。
写到这里之后我很想继续把主题上升到艺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上去,但是奈何自己现在没有好的谈资。艺术当然在受文明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文明本身,从远古的埃及神话、轴心时代的希腊悲剧,到黎明时代博斯的《人间乐园》,再到一战后萨特的《呕吐》,艺术一次次的出现在人们体会和走出时代困境的场景中。记得徐冰在一次参访当中提过:“最能够代表今天的最高文明水准和人类的思维水准的,其实未必是艺术”,而是一些实业家,企业家,他们可能拥有对当今社会关系更深入的理解。虽然其中没有展开谈,但是从此可以看出这位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对于艺术的定位和期待。
诗的正义
毕加索关于作品《格尔尼卡》意义的回答:如果我为了表达明确的意思,我为什么不把它写下来,而要画一幅画呢?
“诗的正义”一词本来是出自英国批评家托马斯·赖默,意思是文学作品坚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原则。就着这个解释我们先聊一下艺术的表达。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们愿意相信的真理。但是这里不止有一个问题,每件事并非是非分明,而人性同样复杂至极,“善报”和“善”两者恐怕都存在着大量的可酌情的灰色区域。一个平日小偷小摸的无赖青年可能会在别家小孩身陷火海时选择舍身取义,而一个平日谦逊得体的绅士也可能在趁人之危时做出一些苟且勾当。艺术不应该无视世界的复杂,也不应该放过人性的精彩,平时我对电影里一个模糊而具有两面性的角色设定很有好感,因为它展现了现实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影视作品塑造一个明确的角色特点设定的做法通常是通过表现这个角色的一系列细节和事件,再后来影片甚至都不用多个事件来重复强化设定,因为观众已经习惯于这种套路,角色的结局总可以和之前表现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却也潜移默化的让一部分人养成了所谓“通过阅历以小见大”,对一个人过早、过单纯定性的贴标签式认知方式,而忽略了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是在说历史上发生的个别事件不一定符合真实的事物客观规律,而艺术则经过了提炼和一般化。历史确实是荒诞的,而艺术同时却不一定真实。《马拉之死》仍然在渲染着一个革命英雄,毕加索也说出过“艺术很危险。没错,它从未纯洁过,如果它纯洁,那就不是艺术”。有些艺术的目的本身带有偏见的倾向,有些艺术本来中庸的观点为了叙述中的强调而加重了色彩,这都可以造成艺术和真实之间的距离(这里引用毕加索不是用他话来作证艺术“不纯洁”,而是为了说明一种表达方式:人们在强调一个观点的时候会为了强调当前观点而以偏概全,疏于表达所谈论事物的另外一面,因为往往其他方面是大家所熟知的——无论毕加索对于纯洁的定义是什么,不纯洁当然不是艺术的必要属性)。同时还有一些语言隐晦同时配上晦涩文字旁白的当代艺术,更在观者和作品的目的之间加上了一层朦胧的滤镜,大大增加了理解偏差的可能性。当然,复杂的艺术语言也许会带来更强的表现力,但是语言复杂性的引入是否确实是因为要表达主题的复杂性的需要呢?或者说作者是否有效率的利用了艺术语言呢?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艺术追求表达方式的突破,但是我想表达方式的突破和增加可能无谓的理解成本并不一定是一回事的。记得17年我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到《青年策展人计划2017》的展览介绍里馆长引用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一段话:“当你开始拍电影、讲故事时要保持直接、独立。不要哲理化,不要解释,只描述我们看见和听见的东西。一个导演不会在观众看他的作品时向他们分发书面宣言”,心里一阵激动,不过失落的是进去之后仍然是作品旁边大段的对作品本身的解释文字。
“诗的正义”还可以按字面来解释成“艺术作品本来的意思”,可能有点牵强。就着这个解释我们来聊一下艺术的理解。
表述是艺术最常见的功能,很多情况下也是其他功能的基础和手段,例如服务于宗教的教堂壁画、服务于政治的图拉真记功柱都是在表述某些故事,而印象派、立体主义的绘画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种艺术理念的表现;而像《马拉之死》、《美杜莎之筏》则是基于表述而使观者对某种观点、情感产生共同的理解和感受,达到共鸣或共情的目的;而有些艺术品则出于实用功能性,比如弥撒时用的香炉、用于教学用途的包豪斯学校,这一定程度上因为他们通常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美学意义。不同于实用设施,有些艺术品生而只为美,比如之前说到的先锋派影片,或者更常见的电影片头参演人员信息的一种极为精致美观而又别出心裁的剪辑方式,又或者特意编排的某种戏剧性或冲突感。
理解艺术的条件首先是对这个世界有感受和理解,这个已经在上面用大把文字写过了,我觉得剩下也没啥了。其次艺术重要的是找到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那将没有任何意义。平时大家语义里所说的“看懂”一般指的是“能猜出来作者创作的目的”,但是有时候艺术却只给了我们一些感性上的感受,或者其对自己有着独特的私人意义,也不失为一种实用的体验。
如果我们想突破自身的理解去接触一下别人的世界,那么就需要与作者有更多的共同知识才可能感受到作者的感受,理解作者的理解。这些就是老生常谈的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的生平或者阶段性背景、再到具体作品的背景,比如作品所处时代的思潮和共识、艺术行业状况、作品的非艺术功能、原料、制作流程、历史上发生的周边故事等。
艺术与哲学
柏拉图认为坏的艺术家的创作靠灵感而不是靠知识。诗人的灵感其实来自神灵,诗人本身也欠缺他所颂赞事物的知识。
还没找好角度串起来,先贴一个引言留个白。然后顺便再传播一下爱:Life Vest Inside - One Day